疫后复苏路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回暖,未来政策不应快速转向

摘要:“当前我国的疫后应快消费不足存在着超调,未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复苏贡献会逐渐加大。根据预测,财政策四季度经济增速或维持在5.5%以上,货币回暖全年会达到2%左右。政策但由于消费不足的推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国的未政复苏路径在市场内部没有形成自动的循环模式。这种情况下,速转有可能存在着经济增速不及预期的疫后应快风险。”于泽表示。复苏

疫后复苏路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回暖,货币回暖未来政策不应快速转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回暖明显,政策但面对着复杂的推动外部环境,中国经济仍有许多难关要面对。未政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CMF月度数据分析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于泽表示,前三个季度经济指标大面积转正,是我国防疫成功、产业完备、庞大的市场规模、政策推动和外部替代的综合作用。未来的复苏可期,但这个持续的路径背后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在于泽看来,5月以后,我国的经济复苏路径从政策推动型逐渐回归正轨,也遇到2019年来存在的周期性问题,制造业投资和消费不足,并在疫情下有所放大。由于这样的路径,产生了我国以基建、房地产、汽车为主导的复苏格局。

“当前我国的消费不足存在着超调,未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逐渐加大。根据预测,四季度经济增速或维持在5.5%以上,全年会达到2%左右。但由于消费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国的复苏路径在市场内部没有形成自动的循环模式。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存在着经济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于泽表示,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进一步发挥消费的核心作用,特别要解决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和技术的安全问题。在政策上,更需要加快改革。但对于前期发挥巨大作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前不适合快速转向,应在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微调。

政策支撑经济复苏

今年,投资对于经济起到了稳定的推动作用。但在投资过程中,主要带动的是房地产投资。9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已经累计转正;社会零售品总额虽然累计增速还为负,但更多的是前期对消费的抑制,但8月以后,消费月增速也开始转正。

一个出乎意料的情况在于出口的逆势增长,到9月,出口增速在9%以上。据了解,今年的出口也经历了一个变化,从最初以疫情的防疫物资出口为主,到了7-8月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开始超越防疫物资。在于泽看来,这表明中国在世界产业链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进口端,9月有显著改善,尤其在汽车、半导体和农产品方面,这不仅反映了国内生产的进一步回暖,同时也是和美国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有效推动。

“总体看,我国前三个季度大部分指标,在生产和需求两端都基本转正。”于泽表示。

从政策来看,5月之前,宏观政策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起了支撑作用:一方面通过财政赤字和国债增加了2万亿,通过减税降费、地方专项债增加了6万亿,财政新增的资金超过了8万亿;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上,加大了流动性投放,降低了资金价格,为维护春节后的股市和金融上的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不但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还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针对性地通过信贷对企业进行纾困,维护了市场主体。因此,现在的成绩,实际得益于一季度和二季度初宏观政策的发力。

“疫情暴发以后,央行3000亿的抗疫再贷款迅速出台,之后不断地加码,再贷款、再贴现,又创设了直达实体的工具。不少企业拿到了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大约是2.2%,3.5%左右就贷出去了,再加上财政贴息,落地几乎就是1.8%,我觉得这很是不容易的。央行在财政、货币政策上的创新工具方面果断地使用,加以财政政策的充分配合,是这次比较经典的案例。”大成基金副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表示。

不过,5月份宏观政策有一定的转向,较此前相对收紧。在于泽看来,5月之后,很多经济逻辑在逐渐回归2019年的状态。比如,消费在支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到了三季度,消费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累计增长依然呈现负的状态。由于消费受阻,在基建、房地产、汽车引领的复苏路径过程中,无法有效形成消费乘数,也无法形成完整的循环,这导致中国目前的循环存在割裂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将疫后复苏导向新发展格局,要在国内消费、加工贸易转型、产业安全等各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于泽表示。

财政、货币政策不宜快速转向

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看来,在世界全面停摆、中国加速复苏的背景下,是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一次很好的检阅和危机演练,为我国立足国内经济大循环、国际国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造了一个战略时点。

因此要看到,在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期、世界经济调整动荡期,以及两个百年的关键期和调整的攻坚期,只有看到在这种背景下赢得正增长的战略意义,才能坚定下一步工作的基本基调。

“两会之后,一揽子政策才开始展开,大量大型项目特别是两重一新项目,在过去四个多月刚开始布局完,还没有完全上马。因此,未来几个月里,财政不宜进行根本性转向。”刘元春说。

姚余栋也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应该更加谨慎地实行,稳健,而不要急于退出。“明年的财政政策一定是退出的:1万亿特别国债没有了;地方专项债由于坚持房住不炒各方面的因素,也难以发出4万亿专项债来;中央财政赤字肯定要回到3%以内。所以,财政政策会有大幅度收缩。这时候货币政策就不宜快速退出,我认为要保持目前的姿态是比较合适的。”他说。

于泽建议,当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需要维持当前的力度,既不能过度加码,也不能放松力度;在普惠金融的视角下,应适当增加杠杆率;在转型过程中,资产价格和人民币对国际的吸引力上升,所以,预留足够的政策空间;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通过国内分红,形成资金在国内的完整循环,进一步激发消费。

“我们现在采取了很多特别举措,一定要认识到‘凡药三分毒’。这个‘毒’在金融问题上就表现在风险累计和风险延后,未来如何应对风险延后和风险加速累积所带来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基本面问题不大,但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短期性的问题、政策常态化过程中的问题,依然会对我们形成强烈的挑战。在目前全面报喜的状况下,依然要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扎实地抓住目前的战略时机,利用好这个窗口期,把中国经济搞好。”刘元春表示。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娱乐
上一篇:阳江市一建设工程擅自施工被处罚
下一篇:揭秘:空调设23℃为啥近出风口却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