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聚能 向“质”蝶变_

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产值连续两年实现翻番,新2023年实现产值1362亿元,用聚全球光伏20强企业已有10家落户滁州。质蝶

2023年“新三样”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新居全省前列,用聚为滁州打造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质蝶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奠定了坚实基础。用聚

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2709户,质蝶稳居全省第2位,新其中百亿级企业8家,用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质蝶均居全省第3位。新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用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居全省第1位、质蝶第2位,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第68位。

持续保持破难奋进势头,今年滁州市参加全省三批开工动员重大项目数和总投资额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

这是滁州抢抓机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滁州以“双招双引”为主抓手,利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大势能,以发展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高分答卷。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72亿元,同比增长5.3%。

发力新赛道,新兴产业“好苗成大树”

滁州积极抢占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由“一粒砂”到一条千亿光伏产业链的嬗变。截至目前,已建成光伏玻璃产能717万吨、光伏组件产能62.6GW、光伏电池片产能62GW,2023年实际产能分别占全国的21.7%、8.9%、8.2%。连续3年举办全国光伏行业大会(论坛),滁州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的步伐不断加快。

走进凤阳经开区海螺光伏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焊花飞溅,机械轰鸣,一派热火朝天、抢抓进度的繁忙景象。该项目一期总投资43.9亿元,去年10月份开工,现在已经进入钢结构安装阶段。“这个项目是海螺水泥绿色转型‘棋局’中落下的重要‘一子’,也是目前海螺水泥投资体量最大的新能源项目,达产后将实现75万吨光伏玻璃年产能,年产值达100亿元。”项目负责人李江涛介绍。

在制造光伏组件的过程中,光伏玻璃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辅材,而制造光伏玻璃,则离不开石英砂。凤阳县是著名的“石英之乡”,其石英岩矿初步探明储量约110亿吨,储量和品质位居华东之首、全国前列。2016年,光伏玻璃龙头企业福莱特落户凤阳,先后签约4期项目,完成投资超150亿元。随后,南玻、亚玛顿等头部企业也纷纷布局凤阳。目前,凤阳已建成全球最大光伏玻璃生产基地。

石英砂资源与光伏玻璃产业集群的形成,成为推动光伏企业落地滁州的最大引力。滁州以“链长制”为抓手,以“新三样”为重点,率先在全省建立光伏、半导体、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医药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八大产业链,实行“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定期召开产业链链长会、企业家早餐会、双月座谈会,建立月调度、季观摩、年考评机制,全力推动重点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已构建起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边框、封装胶膜、焊带、储能电池等较为完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隆基绿能、天合光能、东方日升、晶科新能源、正泰、捷泰、中润、亿晶光电等头部企业持续扩大在滁投资。动力电池产业快速聚集发展,产业链涵盖电极材料及辅材配套、电芯、电池包及pack等,比亚迪、国轩高科、力神电池、星恒电源等国内动力电池前20强企业在滁布局,截至2023年底,全市动力电池产量10.61GWh,产量稳居全省前3位,2023年实现产值120多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聚焦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全市共有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限上)企业506家、居全省第3位,上市汽车企业5家,2023年营业收入超600亿元。全柴动力、多利汽车入选2023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

向“新”而行,向高攀登。滁州瞄准“7+N”重点领域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深挖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谋划滁州经开区先进装备制造、滁州高新区先进材料、凤阳低碳能源等三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氢能、低空经济、生命与健康等产业发展,氢气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掌握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设计等核心技术;低空经济在建项目9个、总投资128亿元;生命健康产业拥有通用生物、环球基因、吐露港生物等行业上下游企业,并在基因质粒、基因治疗、病毒包装方面创造了新的应用前景。

引进新技术,传统产业“老枝发新芽”

2024年一季度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滁州市位居全省第3位,连续四个季度位居全省前3,科技创新指数稳居全省第3位。

近年来,滁州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努力探索区域创新发展路径,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5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09家、获省科技奖16项,均居全省第3位,现有院士工作站12家,总数位居全省第2位,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2个,获评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胜华波汽车电器(滁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自动化设备正在高速运转,平均每分钟要生产120台汽车座椅电机。“得益于智能化、数字化产线应用,原来15人的生产线减少到2人,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该公司副总经理张伟兴说。

抓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用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样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滁州以创新“开路”,深化“千亿技改、千企升级”行动,先后为442家规上工业企业免费开展数字化诊断,1027家规上制造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完成率136.1%,总数、完成率均居全省第1位,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中新苏滁高新区获批首批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个、优秀场景4个;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6个、数字化车间96个,总数居全省前3;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超4500台。以打造国家“千兆城市”为契机,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2个、省级重点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建成5G基站8292个,在医疗、政务、电力等行业领域打造5G创新应用场景超40个。

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平台的建设。我市紧扣八大产业链,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研发平台、一支基金”工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通过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相继招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大院大所,建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G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突破300家,新增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8家,居全省第1位,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达到4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市认真落实“人才安徽行”部署,连续三年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启动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等系列活动,持续发布“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高精尖缺”人才“四海招贤”榜,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上半年,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8336人,新引进大学生1.3万人、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10人,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53个,新获评省级产业人才团队数、项目数均居全省第1位,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集聚新动能,开放发展“跑出加速度”

风从海上来,扬帆起宏图。我市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近三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近1500个,其中沪苏浙项目占比超50%;新开工1200多个、新投产800多个、新招引高层次人才超1200名,其中60%以上来自沪苏浙地区。滁州是全省三个人才净流入城市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走进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放眼望去,各种大型施工设备、运输车辆来回穿梭,让人处处感受到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下好毗邻“关键子”,带活全市“满盘棋”。滁州深入推进省际毗邻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全省率先设立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开发投资公司,建立健全“领导小组+管委会+开发主体”管理运作机制,探索完善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机制。从一片空白地起步,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分期序时推进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启动区一二期15平方公里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建成了33条园区路网,66万平方米的跨界合作产业园、科创综合体、南浦标准化厂房、产业邻里中心等;累计落户亿元以上项目117个、协议总投资超900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24个。

主动结对合作,谋求多赢共赢。滁州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3个宁滁皖北产业合作园,已签约项目35个、总投资超210亿元。与苏州工业园共建的中新苏滁高新区,累计招引产业项目超300个,75%来自沪苏浙地区。依托合肥都市圈辐射带动,共建合滁定远、全椒两个合作园区。77个项目纳入长三角“十四五”项目库,累计获长三角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9.07亿元,分别占全省40%、长三角地区18%,居长三角城市第1位。

推动共建共享,改善民生福祉。滁州与长三角地区开展医疗合作200余项、合作办学10所,长三角首所跨省办学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建成招生。112家医疗机构接入国家异地就医平台,实现县级跨省联网全覆盖。与上海嘉定区、苏州吴中区签订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合作协议,与南京市签订民政帮扶协议。33个公共文化场馆、6个国有收费A级景区实现“一卡通”三级应用。“亭城通”市民卡与南京等全国110个城市实现联网互刷。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社会治安跨界联防联控等民生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

奋进新征程,创新大潮涌。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途上,滁州将坚决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在全省争先进、在长三角创一流,为“七个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中国式现代化滁州篇章。

百科
上一篇:石材企业 传统促销模式为何玩不转?
下一篇:碧峰峡迎来动车开进雅安的第一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