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盛开团结花 同心迎来满园芳
学校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文艺汇演
窗明几净,校园心迎书声琅琅。盛开“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团结一家……”走进四川省档案学校(以下简称:档案校),耳畔满是花同欢快悠扬的歌声。
“我们学校有藏、满园彝、校园心迎回、盛开苗、团结羌、花同白等11个少数民族,满园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生活,校园心迎大家很开心。盛开”汉族学生谢俊杰十分热爱自己的团结学校。
背靠周公山,花同紧邻周公河。满园坐落于雨城区的档案校,建校于1987年,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专门的档案类中等专业学校。目前学校有11个少数民族,共计1352人。学校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把抓好民族团结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让民族团结走入课堂、走入师生心里,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生根、开花、结果。
注重思想 夯实根基
9月1日,开学典礼。该校党委书记、校长徐宏愉快地来到学校操场的旗台下。看着台下学生们明澈似水的眼神,他也感动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不断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师生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就能激发出大家携手并进的强大正能量。”每年此时,徐宏都要给师生们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他说:“学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就是要牢牢扛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旗,让民族团结进步根植于广大师生的心中。”
正如徐宏所言,走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不同民族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大家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在演讲比赛中,在体育竞技比赛场,各民族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奋斗,追求高远。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尽量贴近学生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教育,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让我懂得了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是一家的道理。”汉族学生黄君蓉说。
校园四处都能捕捉到全校各民族师生团结一家亲的场面:美术课上,学生们用五颜六色的笔墨,画出各族学生手牵手的美好画面;课余时,加多阿合小伙将老家的彝族美食分享给其他同学;演节目时,广大师生穿起各民族服饰,在载歌载舞中诠释民族大家庭和睦向上……在传承经典诵读时,学校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与民族团结相融合,让同学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努力拼搏……
难怪有学生在民族团结作文竞赛中这样写:“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只有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
各民族学生在档案校这个大家庭里学习生活很开心
政策导航 同心同向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
三年前的一个清晨,在档案校校园内,早起的学生怀抱课本,赶到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人群中,来自凉山州昭觉县的彝族学生吉达木作也快速走进教学楼。
作为档案校高职2016级1班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一提起在档案校的那段日子,吉达木作仍记忆犹新。“当年已经习惯雅安深秋阴冷天气的我,偶尔会想念家乡的暖阳。”吉达木作说,家乡的阳光可以让身体温暖,但来自学校的“阳光”却照亮了她未来的道路。
曾经,因为家庭原因,吉达木作打算放弃学业。直到后来了解到学校针对凉山州实施“9+3”政策的消息,吉达木作对未来才有了一丝憧憬。
“作为‘9+3’学生,我获得了免学费就读的机会;作为‘授渔计划’资助的学生,我在校的生活费用有了保障。”吉达木作心存感恩,“授渔计划”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她的生活费用问题,更拓宽了“9+3”学生就业和提高学历的渠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吉达木作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凉山州定向培养计划名额,开始了新一阶段的人生旅程。
2014年,学校被纳入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项目学校,即在校所有就读学生均可申请享受国家助学金、“授渔计划”助学金、雅安市慈善助学金、“烛光”爱心基金、勤工助学等众多资助政策实现求学梦,成就新未来。
“学校里有很多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家里比较困难,我们从他们身上强烈感受到农村家庭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徐宏说,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这是档案校对广大学子的庄严承诺。对此,该校在做好国家助学金、民族地区“9+3”资助,校内“烛光”爱心基金等项目外,还争取到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的支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渔计划”实施以来,档案校1000多名学子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学有所长,学有所获。
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们,一些是家中困难,经济负担较重的孩子,他们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雅安,渴望在获得知识后改变自己的人生。作为学校方,应该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关心民族地区学生,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
“学校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自2016年便成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项目学校。自此,我校不断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让家庭困难的孩子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徐宏介绍。
各民族学生参加学校课外活动
学校组织老师到民族学生家庭家访
千里家访 情系学子
今年“五一”假期,档案校的50余名教师没有休假,而是奔波在凉山州喜德、金阳、昭觉等10个贫困县(区),开展“9+3”家访活动。
这是自2014年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档案校形成的传统。每年,该校相关负责人都会率队,不远千里为凉山州“9+3”学子送去关心和关怀,用实际行动落实教育扶贫政策。
为切实做好民族地区“9+3”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6年来,学校负责人带领“9+3”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300余人次,在彝族年和“五一”期间前往大小凉山各县、乡、村开展实地家访并组织召开家长会,先后对普格、喜德、盐源、美姑、雷波、昭觉、越西、布拖、金阳、甘洛的465名学生登门家访,用脚步丈量了凉山的土地,用话语温暖了凉山学子的心灵,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家校同心共育人才”的教育理念。
此外, 为了能够和民族地区“9+3”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沟通、走到学生心里,学校负责人和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静下心来学习了解彝族的文化礼仪、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深入家访,撰写家访手记。充满彝族风味的彝族年团年饭、彝族特色的彝族年庆祝晚会,让民族地区“9+3”学生感受到了理解与尊重;一间间设施设备齐全、宽敞明亮、充满温馨的寝室,让“9+3”学生体会到了学校老师浓浓的爱意和体贴;积极向上的党团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发掘和激发了“9+3”学生的文艺潜能、才华,锻炼和培养了“9+3”学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提高了“9+3”学生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课堂教学,让“9+3”学生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齐头并进,练就了升学和就业的过硬本领;一次次说服教育、一次次批评指正,让不少“9+3”学生理解了老师的苦心,痛定思痛改掉了自己身上不良的行为习惯;一场场语重心长、推心置腹的座谈让“9+3”学生明白了彝族与汉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辛勤的汗水浇灌,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授渔计划”的帮助,众多民族地区“9+3”学生登上了大舞台, 2019年1月24日,学校26名同学应邀参加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春晚录制,将大凉山的舞蹈带给了全国人民。不仅如此,学校“9+3”学生单招考试上线人数逐年增加,2019年,单招考试上线率达到93.7%。2017年以来,共有三届835名“9+3”学生毕业,有600名学生考上大学,升学率达89.3%,其中有19名学生考上定向培养计划,在所有“9+3”学校中名列前茅。未升入大学的“9+3”学生,通过学校积极推荐全部实现了就业。
近年来,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纳入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团校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学校被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彰为“四川省文明校园”,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被雅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被雅安市慈善总会确定为“慈善助学”帮扶学校,获雅安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2017年全年工作任务目标考核第一名,学生宿舍被雅安市教育局授予市级标准化学生宿舍称号。
2018年,学校还被纳入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第一批建设学校。2018年12月29日,学校主要负责人受邀参加雅安市“‘牢记使命,立德树人,谱写雅安教育新篇章’校园长论坛”,作为唯一一位雅安中职学校校长代表分享了学校德育工作做法及成效,其德育工作文章受到各级部门、媒体的一致认可,获得了全国名校长论坛论文比赛一等奖。
2019年5月9日—10日,学校主要负责人受邀参加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并作题为《“学、训、企、研”四维一体发展,着力打造“双师型”档案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交流发言,相关做法得到与会领导、专家和媒体的一致认可。7月5日,学校主要负责人作为四位中国专家之一,在中俄“档案修复”国际会议上,以《因灾受损北川档案抢救修复的回顾和思考》为题进行了发言。
此外,学校还被四川电视台报道1次,雅安电视台报道30余次,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等中央、省、市媒体报道500余次。2016年,学校主要负责人应邀到央视12演播厅,介绍学校扶贫助学情况。
育人硕果累累、捷报频传,学生们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青春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位老师在家访感受中这样写:“有些学生家庭环境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都不夸张,学校领导和教师心疼他们,鼓励他们,坚信没有伞的孩子要在雨里努力奔跑,学校正是那个为奔跑的孩子撑伞的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校将真情关爱、尽心尽力,用爱送学生一双飞翔的翅膀,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他们命运,为脱贫攻坚教育扶贫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交给教育的重大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总书记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今,在彝区“9+3”教育扶贫这条路上,档案校正以实力为民族莘莘学子成就未来,搭建坚实平台,构筑成功之路,让每位民族学子可以走向全国,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四川省档案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