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供销社,“不可能走回头路”

北京供销社历史文化展览馆复原的重建供销社门脸。(南方周末记者 梅岭/图)

蓝色的供销木门,门头上中间有一颗红星。头路左右写着“发展经济、重建保障供给”,供销红色砖墙上刷着“为人民服务”。头路三尺柜台上,重建摆满了旧时的供销烟酒百货、布匹衣物、头路家用电器等。重建

2022年12月6日,供销南方周末记者来到北京朝阳区广渠路的头路供销社历史文化展览馆。该馆由北京竞园国际影像产业基地将一座200平米的重建红砖房改建而成。

这个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供销园区,前身是头路建于1958年的北京市供销社棉麻公司百子湾仓库,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唯一的棉麻原料及制成品储存仓库。

馆内,在“买啥都用票”的展览墙上,展出了始于1953年、止于1993年票证时代的各省粮票、日用工业品票等。但整个上午,这里没有一个客人。与之相邻的咖啡店工作人员透露,平时也只有一些老人会来参观,很是清静。

3公里之外,刚开业几个月的中国供销合作社生鲜超市便民服务中心倒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约600平米的超市里,陈列有生鲜区、蔬菜区等。

“我们是供销社旗下的超市,走的是‘超市的模式、菜市场的价格’。”便民服务中心一位正在杀鱼的工作人员反问:“你没听说供销社要回来了吗?”

两个月前,湖北日报报道,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这则新闻让“供销社恢复重建、卷土重来”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资金狂扫“供销社概念股”,甚至在20个交易日内,让即将退市的概念股ST大集(000564.SZ)“起死回生”。

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的供销社,在今天为何卷土重来?

北京供销社历史文化展览馆复原的供销社内部陈设。(南方周末记者 梅岭/图)

“被市场经济蚕食的历史”

在供销社历史文化展览馆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诠释了几代人记忆中的供销社:“供——购物只能去供销社,只此一家,别无分号;销——想卖自家的农副土特产品和自家的手工艺品、废旧物品,只能去供销社,供销社收购合法,别家经营违规”。

1950年,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成立,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信用、生产、渔业和手工业合作社。

四年后,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从这时开始,供销社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团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过去的供销社,是计划体制下国家统购统销的承担者,农村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流通,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行,全部由供销社一家垄断。”

南方周末记者找到一位曾在1970年代当过基层供销社门市员的人士,时隔几十年,她还记得当时供销社什么都卖,人头攒动,“那个年代,雪花膏‘挖’一点下来装一小瓶,几天就能卖很多很多”。

在那个年代,这个工作曾是无数人最向往的职业,曾有一句顺口溜来形容——“方向盘、听诊器、营业员,拿什么都不换!”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供销社的垄断地位被终结。1993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当年年底,《人民日报》发

知识
上一篇:中国第一代律师张思之走了,我们为什么怀念他
下一篇:广东省纪委监委成立调查组对省运会男子足球乙A组广州队对清远队决赛涉嫌假球事件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