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误区是该澄清了! “产业发展应与文化发展相匹配”

摘要:中国文化国际创新联盟常务副主席于勇4月1日在江苏溧阳天目湖白茶主产区的明前玉莲山庄茶山考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此前一天,茶误澄清产业中国文化国际创新联盟天目湖白茶文化基地刚刚在此落地,区该而基地致力要做的发展就是从文化、地理、应文产业、展相艺术的匹配视角重新定义好茶,从而推动白茶产业发展并普及茶文化。明前

明前茶误区是区该该澄清了!  “产业发展应与文化发展相匹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公培佳 溧阳报道

“春风三月贡茶时,发展尽逐红笙到山里。应文焙中清晓朱门开,展相筐箱渐见新芽来。匹配”唐代诗人李郢一首《茶山贡焙歌》唱起,明前一年一度喝明前茶的时候又到了。作为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因受虫害侵扰少、芽叶肥嫩,明前茶素有“贵如金”美誉。

问题是,明前茶都是好茶吗?好茶只有明前茶吗?

“一提明前茶,商人都是趋之若骛,买茶的更是高价求购。其实多年来,对于明前茶概念一直存在误读。”中国文化国际创新联盟常务副主席于勇4月1日在江苏溧阳天目湖白茶主产区的玉莲山庄茶山考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此前一天,中国文化国际创新联盟天目湖白茶文化基地刚刚在此落地,而基地致力要做的就是从文化、地理、产业、艺术的视角重新定义好茶,从而推动白茶产业发展并普及茶文化。

事实上,茶产业和茶文化还只是中国文化国际创新联盟青睐溧阳的一个切入点,最终去挖掘的是位于5000年良渚文化腹地溧阳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于勇的话说就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但传统文化挖掘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两者不匹配的结果就是在文化自信上打折扣。而这里又恰恰孕育着中国最优秀传统文化良渚文化,充分挖掘后可打造成当地的文化标识。”

image003.jpg

中国文化国际创新联盟常务副主席于勇

明前茶有哪些误区?

古老的农业生产从来都和节气息息相关。

蛰伏了漫长的冬季,也积累了数个月养份的茶树在开春之后、气温升高之前,吐露嫩芽,清明节前短短10多天的时间采摘的茶叶氨基酸含量相对高,同时有苦涩味的茶多酚相对低,质地、香气甚至色泽都是天赐良品。正因为此,明前茶一度成了好茶的代名词;气温低出芽就少,物以稀为贵,明前茶同时更是昂贵茶的代表。

单从节气的描述看,似乎并无不妥。春分万物复苏,清明、谷雨过后更是气温骤升,茶树呼吸作用消耗变大,茶叶中氨基酸降低而多酚类升高,而采过一茬的茶树更是明显。但于勇却认为,人们对明前茶的认识存在多个误区。

“中国地理广袤,经纬跨度大,若把明前茶理解为清明前的茶就会有偏差。”于勇举例称,南方和北方在清明时的温差很大,茶树出芽的时间就有先后,遇到倒春寒会更明显;同在江南茶区,溧阳和浙江南部的气温也有差异,处于江苏、浙江、安徽交界地的溧阳,清明过后谷雨之前的茶都是“头春”的其实都可叫明前茶。

换句话说,人们追求的优质茶叶的表征准确表述应是“头春茶”。据悉,明前茶特指江南茶区,品类包括绿茶及少量的红茶,而像铁观音、大红袍、普洱等并不存在明前茶之说。从产茶区域分布看,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的大部分区域开春气温回升早,往往在春节时就已采茶,清明时节早已是几茬芽了;而江北茶区都是清明过后甚至5月才开始采制。

溧阳玉莲山庄董事长、玉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正林接受采访时,以玉莲白茶为例称,有些茶树清明前还不发芽,谷雨前采制的茶叶其实都是最好的,“在这短短10多天时间内采制的茶叶,氨基酸含量为6.25-9%,比普通茶高2倍以上,茶多酚含量为10.7%,是普通茶的一半,高氨基酸低茶多酚正是优质茶的最主要特征”。

另一个明前茶误区是消费者对尝鲜的追求,新茶上市就急着品尝。国家高级茶艺师、“从前真”太平猴魁创始人何小玲3月31日在品尝前一日采制的白茶后称,新茶最好放置几天,去水分去火气。

茶文化传播不足

“在茶的认识上有很多误区,原因正是茶文化传播不够、不普及。”在于勇看来,耐人寻味的是,茶文化自古就博大精深,反倒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追求经济效应的同时忽略了文化因素的挖掘和注入。

于勇所在的中国文化国际合作创新联盟(China Cultural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nd Innovation Alliance)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是由几十家在文化建设、交流与创新领域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组成的社会非营利组织,宗旨就是挖掘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他表示,仅茶产业一项,无论种植、采制、品赏还是人文、地理、艺术,都是一门学问,文化沉淀非常深。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目前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有千秋,中国自古至今,茶文化更是源渊流长。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那时就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唐·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更是中国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清朝时,曲艺进入茶馆,雅俗共赏。即便是在消费升级的今天,客人来了,一句“看茶”还是能让人五味杂陈。

“文化很抽象,需要载体来表象。从古到今找到一个载体能完美体现的就是茶文化,茶文化可以深度挖掘中国文化的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茶文化其实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交汇点。”陈正林称。

于勇认为,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以茶引申的文化,比酒更有有内涵更健康更普及,“一杯茶就是一部雅集”。而在陈正林看来,文化最终要引导的是向真向善向美,把文化融合到产业经济发展中,才会给社会提供正确的认知和优质的产品。

“为了在每个环节都做到最佳,玉莲白茶1500亩茶树每年用菜籽饼做有机肥料,成本和普通肥料相差百万元。”陈正林称,白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茶,素为茶中珍品,和普通的绿茶每年可采摘多次不同,白茶一年只能采摘一次,亩产仅20斤左右;同时,白茶属微发酵茶,工艺是最自然,养分保留完好。

image005.jpg

经济高地不应是文化洼地

在长三角经济发达的腹地,还保留有如此原生态的自然资源。这受到了中国文化国际创新联盟等一大批资本和文化人士的青睐。同时,于勇在解读人们对茶的认识误区时,也发现了茶文化传播的薄弱点。

事实上,还不止茶文化。

“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发展比较早,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人们生活水平比较高;但同时,在工业经济车轮之下,文化发展则相对慢些。”于勇表示,良渚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千古文明,即便如此,在当地却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而他去考察多次的孔孟文化、大汶口文化早已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标识。

据了解,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绍兴、宁波一带,溧阳处于良渚文化腹地。良渚范围占据了半个中国,更有中国文明曙光从良渚升起之说,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正是因为溧阳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致力于打造传播白茶文化的中国文化国际创新联盟天目湖白茶文化基地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

“良渚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地方的执政者都应该充分挖掘文化含金量,树立文化自信。文化为基首先找到基在哪,不能忘本,经济发展了更要有文化,让子孙记住优秀的文化传承,要让中国文化扎根。”于勇称,下一步,基地将依托白茶产业和茶文化,以茶为媒,以茶论道,召集各方人士,打造以文化为切入点的文化产业,比如在这里建设良渚文化部落主题公园,深度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给当地树立独特的文化烙印。

据于勇介绍,联盟目前正以茶为基础为媒介,在和常州市、漓阳市沟通,通过领先的科技,再现当年的文明盛况,“用文化为当地经济发展插上翅膀”。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综合
上一篇:南京玄奘寺事件处理情况公布:寺庙主要负责人被撤换
下一篇:光影筑梦 辉煌献礼 光影中国梦经济建设成就新闻图片展将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