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杨仕省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钱袋改革始于农村,有力改变了农村面貌。鼓起小岗村、乡村振兴大寨村等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让农名字。
但是钱袋,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如此幸运。90年代,农村改革停滞,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扩大。
自2004年开始,连续十多年的中央一号文都在关注“三农”,尽管农民负担大幅减轻,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大幅增加,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农村相对落后的状况并未改观。
独立的经济研究咨询机构FOST撰写的《乡村振兴战略展望》称,尽管十多年来,对农业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但是农村改革并没有新的突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户改、土改等农村改革进展缓慢。
最近3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迂回增加,2018年上半年为2.77倍,2017年为2.71倍,2016 年为2.72 倍。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不平衡,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契机。自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一词炙手可热。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复兴。
此前,2017年12月底,中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2018年的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当然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规划保障等清晰明了,为各地实施乡村振兴备足了政策依据。
“没有乡村的崛起,算不上真正的经济崛起。”原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官员、现FOST首席分析师冯建林博士称,乡村要振兴,须开好局、起好步。
火了的名村经济
中国农村的改革源于小村庄。
20多年前,天津有个大邱庄村,走农村改革发展之路,走在了全国前面。当年,大邱庄村被誉为天下第一庄。
1977年,禹作敏带领大邱庄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大邱庄村从昔日的“讨饭村”蜕变为“首富村”,中国还有不少。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169位中央委员和112位中央候补委员中间,有一位31岁的年轻女性,她默默地感受着一项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她就是山西大寨党支部书记、中央候补委员郭凤莲。
此时郭凤莲并不知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已签订“秘密协议”,按下了18个鲜红的手印,搞起了大包干。由此开始,中国农民选择了与大寨村全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之前的大寨村和小岗村,有着相似的一穷二白。
山西的大寨村,地处太行山麓,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恶劣,但大寨人敢于战天斗地,治山治水,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2007年,大寨村经济总收入1.2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600倍。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红色样板”,随后陷入低谷长达十余年之久。最近5年以来,大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经济达到了2.6亿元,村民安居乐业、有房有车,人均年收入2.3万元。
地处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历史上就是一个四海皆知的贫困村。近年来,小岗村重振改革“大包干”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多点突破,葡萄园、养殖场、蘑菇种植大棚等土地集中经营,一应俱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比可看出,改革开放前的大寨村是贫穷的、小岗村也是贫穷的,只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才让广大农村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但小岗村、大寨村远不及华西村的富裕。
华西村是中国农村40年改革发展从田头耕种走向城市的写照。
1988年,华西村成为江苏省首个亿元村。至1991年底,华西村已创办大小企业20多家,年产值5亿元。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上市,同年销售收入突破35亿元之巨。35年来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使华西村当仁不让成为全国的首富村。
准确地说,而今的华西村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了。2017年,华西村实现营业收入近500亿元,华西村掌门吴协恩却一如既往地本色与简朴,有着超前的危机意识,几乎每时每刻,他都在思考与寻找华西村发展的最新机遇。
“思路清,才有出路。”言及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时吴协恩说,过去名村经济的兴衰成败,不管是一个村子也好,还是一个企业也罢,相同的是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赋权于民
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说一直都行进在希望的田野上。
从80年代起,中国开始土地制度的改革,并选在深圳、上海、广州等地进行试点。到1991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市、区,1400多个县(市)的一万多个乡镇实行了宅基地有偿使用。农地承包经营权以多种形式流转试点,先期的实验早在浙江、成都、重庆等地试行,土地“竞拍”日渐盛行。
土地所有权中,人们只能在相当的范围以内去使用土地、处分土地。最近几年,土地改革的最大突破就是,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从30年延长到70年。
当前,土改以“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民利益”为两大基本目标,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权于民。
“乡村振兴,就是如何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韩俊说,这几年,农业农村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这些都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但越是这样,越不能忽视长期存在的“大国小农”生产。
“小农户怎么才能富起来?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中国长期需要面对的现实。”韩俊说,处理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生产的关系,是乡村振兴解决如何富起来的重大政策蓝本。
在韩俊看来,既要把握发展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的前进方向,也要认清小规模农业经营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村的基本国情。
实践中,各地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依托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有效形式,在不打破家庭经营格局的情况下,实行统种统收,以服务规模化弥补经营细碎化的不足,实现了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了提质增效。
赋权于民,谋划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格局。冯建林也认为,最大看点是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确立新的农村产权制度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鼓励人、资金和技术下乡。
“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亿万普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要加快推广。”韩俊说,但关键是,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上,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为什么不叫农村振兴?韩俊回应称,农村更突出农村是搞农业的地方,是农民安居乐业之地,而乡村振兴更突出地域概念,不光是农业,不能只搞农业,也可以是城里人下乡创业之所。
“乡村振兴的最大看点,就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冯建林说,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当然是人。
“过去数年间,政策的导向是鼓励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镇,而今这种单向的政策安排,显然有违城乡融合发展的要义。因此,今后要赋予城镇劳动力自由流向农村的权利,并最终实现城乡均等化。”冯建林说。
今年中央具体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加大“三农”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比如今年上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多年来首次下调,三大主粮价格机制改革全面展开;加快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央试点县增加至1000个,预计2019年年底前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的家底将全都摸清。
“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就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韩长赋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详细解读。他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有丰富内涵和明确要求,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文化的振兴、教育的振兴、科技的振兴、社会的振兴。
“要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韩长赋说,与开启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战略安排是相吻合的,乡村振兴战略至少要实施到 2035 年。
近几年,中央一直在思考农村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下一步将开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战略,相应地,需要就农村问题作出新的部署。总之,乡村振兴战略,是与建设现代化国家相对应的新战略,并载入了党章,从而确立了今后统领“三农”工作的核心战略地位。
每一次蜕变,都是一种新生。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