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经营策略转向:贷款倾向制造业,“商投行”一体化加速

在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不振甚至风险未止的商投行情况下,面对息差压力的银行业体商业银行,如何调整自已的经营经营策略?

通过对20家上市银行近3年中报、年报数据纵向和横向比较,策略并结合其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及交流会透露的转向制造相关信息,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发现,贷款近年来,化加20家商业银行正在紧锣密鼓地调整其经营策略。商投行

在信贷投向上,银行业体20家商业银行正逐渐从原来以租赁和房地产领域为主逐渐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的经营实体经济领域。

投资业务则成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投资业务近年来的策略发力重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转向制造“商投行”一体化的贷款发展战略正稳步进行,投贷联动效益逐步体现。化加

各商业银行战略级的商投行“数字化转型”开始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贷款倾向制造业和科技业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通过梳理20家商业银行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2023年中报和2022年年报发现,20家商业银行均在2022年年报中提到了让利实体经济,并为制造业和国家重点领域提供资金支持的战略。此战略在各行2023年中报中再被强调:各行均提出未来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目标。

从20家商业银行在2022年中报和2023年中报披露的公司类贷款行业分布情况上分析,各银行在2022年年报里提及的上述战略已取得一定成效。

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国家重点战略领域行业的公司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5.02%、64.35%。从公司贷款余额的绝对数值上来看,2023年上半年,20家商业银行制造业公司贷款余额达15.86万亿元,成为公司贷款余额最高的行业,超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35万亿元的公司贷款余额。而2022年上半年公司类贷款余额最高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由此可见,一年间,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由原来的租赁、房地产和制造业“三足鼎立”的态势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的模式。这也与中国当下“房地产、基建、金融”的旧三角循环向“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循环的经济形式相呼应。与此同时,这也反映出当前银行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并助力制造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新现象。

(冯庆超/图)

信贷投放向制造业倾斜的主力军是“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行。2023年上半年,五大国有行制造业公司贷款余额总计为10.84万亿元,占20家银行制造业公司贷款余额总和的68.36%。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三家股份制银行则分别以6694.12亿元、5499.76亿元和5426.72亿元的制造业公司贷款余额紧随在五大国有行后,高于邮储银行4957.32亿元的制造业公司贷款余额。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还发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司贷款逐渐成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关注的领域,或与国有行错位竞争的策略有关。其中,国有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没有披露此项余额,城商行之中的上海银行在2022年中报中并未披露该项余额,但从2022年年报开始到2023年中报,该行皆披露了此项贷款余额。

从绝对数值上看,2023年上半年,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此项余额最高,分别为365.36亿元和329.44亿元。从同比增长率上看,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的同比增长率最高,分别为92.67%和83.11%。由此可见,股份制银行是该行业贷款主力,而城商行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则逐渐增加。

投资业务成为重要增长点

在贷款业务转向之际,20家银行发力投行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和“商投行”一体化战略。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对20家银行2023年中报及其中期业绩发布会和投资者交流会信息进行梳理后发现,大部分银行提及加强投行业务、金融市场板块和构建“商投行”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从银行近年来营收结构和资产结构分析,该战略业已取得一定成效。

对于金融投资业务而言,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和汇兑净收益三项指标尤为重要,且三个指标之间关联性较强。为了探究各行强化金融投资业务策略的实际效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对近三年来20家银行的上述三项指标总和占营收比重进行了统计。统计发现,无论是国有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抑或城商行,该比值均呈上升态势,且城商行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在传统信贷业务无法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城商行正以投资业务为突破口进行扩表。以2023年9月22日首次入围中国系统性重要银行名单的南京银行为例,2023年上半年,该行三项收益指标总额占营收比重就达32.15%。

(冯庆超/图)

(冯庆超/图)

实际上,上述三项收益指标与交易性金融资产高度相关。近年来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也同样呈现增长态势。

(冯庆超/图)

根据南京银行2023年中报、2022年中报、2022年年报、2021年年报以及2020年年报的数据,在2023年6月末、2022年12月末以及2021年12月末,其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0.32%、39.28%和77.41%。

为了深度剖析各行投资业务的构成,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梳理了20家银行中三项收益占比营收最高的五家银行在2023年中报披露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数据。经统计,这些银行交易性金融资产数值最大的科目皆为基金,其次是债券或资管信托计划。而商业银行投资的基金一般是以债券基金和货币型基金为主。

通过研究银行投资的债券基金种类,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发现,部分银行的债券投资策略是购买该行旗下基金管理子公司发行的定开债基。而这种策略或可达到降低债券投资成本的效果。

以兴业银行为例,根据兴业基金发行的基金产品披露的2023年中期报告,该行持有旗下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的兴业嘉荣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和兴业嘉福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的份额分别为99.87%和99.88%。而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的第二条,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股权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即与直接投资金融债券相比,银行若通过定开债基间接投资金融债券则可以免交25%的所得税,从而降低投资成本。

而对于直接投资债券的债权投资科目而言,12家商业银行(20家商业银行当中只有12家商业银行2023年中报披露了此数据)中有10家保持了同比增长。其中,同比减少的两家银行为南京银行和平安银行。这两家银行的债权投资金额虽然同比降低了11.49%和1.96%,但是其交易性金融资产却同比增长了40.32%和17.81%,而其交易性金融资产当中基金和债券的比例均较高,债基或交易性金融资产里的债券金额总额的增长足以覆盖债券投资科目的同比减少金额。

总体而言,无论是直接投资债券还是间接投资债券基金,各行的金融投资业务标的均是以债券为主。而从整体规模和收益水平上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确实仍处在加强投资业务的既定战略当中,且该战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投行业务近两年同样有所提升。以兴业银行和南京银行为例,根据wind数据库2022年债券承销排行榜,兴业银行总承销金额9477.46亿元排名第6,前5名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国有行。而南京银行则以2845.05亿元排名第14。截至2023年9月27日,wind数据库2023年债券承销排行榜显示,兴业银行以7983.74亿元的总承销金额排名第5,超越了交通银行。南京银行则以2736.2亿元的总承销金额提升了一名,成为第13名。因此,从上述两家银行的金额和排名变化来看,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债券承销实力确有所提升。

剖析银行的债券承销业务发现,银行的投行业务战略和信贷业务的战略相近,整体呈现出资金流向科创和绿色等国家重点领域,实现投贷联动的效果。以兴业银行为例,根据该行2023年中报,其承销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达 137.20 亿元,列股份制银行第一位,且落地了首单科创类REITs业务。

从收益角度上,投资业务是各行较为重要的增长点,各行或可通过持续加大该项业务的占比的策略来实现稳定扩表的目的。但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发现,上述三项收益指标皆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有关,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增加将直接导致风险加权资产的提升,从而降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因此,通过投资业务提升收入的空间有限。而《20家银行净利占A股1/3强,“利润王”对抗息差压力分化加剧》中也提到“股份行中的中信、华夏和浙商银行,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因此,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建议,各行在大力发展投贷联动策略的同时也需注重一级资本充足率,切勿盲目扩表导致触碰监管红线。

摒弃量的增长数字化转型向质转变

在投贷联动效应显现的同时,各行对金融科技的态度有所转变。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对20家银行2023年中报、中期业绩发布会和各行金融科技岗位招聘信息的梳理后发现,在数字化转型策略上,相比于往年资金和人力投入量的增长,2023年各行或更注重讲究质的呈现。据中国金融新闻网报道,从2023年秋招情况来看,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岗位首次出现了“缩招”现象。而根据四大国有行2022年年报数据,“工、农、中、建”四家银行科技从业人员均过万人,金融科技岗位员工数量已趋近“饱和”。

部分银行对金融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也不如往年。20家银行当中,仅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在2023年中报中披露了信息科技投入的数据,分别为52.06亿元和20.43亿元,同比减少2.87%和4.44%。

但在提质方面,各行在数字转型成效上提供了许多具体案例。如,工商银行基于量子模拟器完成了量子技术在债券投资组合和期权定价等场景应用的可行性评估;招商银行借助模型自动审贷,“招企贷”实现企业贷款全流程线上化,客户从申请至放款最快0.5个工作日;宁波银行则发挥微信银行在触达客户、产品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丰富了语音、视频等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体验和更加简单的业务办理流程。

通过纵向定量比对也可发现,相比于2022年,各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和数字化转型方面有更多实际成效。如,截至2023年6月末,工商银行深化企业级对公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平台触达客户超160万户;招商银行“AI小招”服务用户1,172.88万户,同比增长140.84%;北京银行“智策”零售数字化运营体系累计上线策略 1,200 余条,触达客户超 1.7 亿人次。

而通过定量横向比较可知,工商银行数字化转型和科技能力是20家银行当中的佼佼者。在金融科技方面,截至2023年6月末,工商银行新增公开专利1878 件,累计专利授权数量2941件,均排名同业第一。

各行科技赋能风控领域的效果也比以往更显著。以工商银行2023年中报披露的数字化赋能普惠金融风控体系为例,该报告详细描述了数字化准入、智能化风控、线上线下交叉验证的全过程,而其不良率的同比下降也同样证明了数字化转型的效益。其中,《20家银行净利占A股1/3强,“利润王”对抗息差压力分化加剧》中已称,“2023年上半年,20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几乎全部下降,仅有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1BP。”不良率同比降低了30BP的北京银行更是在其中报的数字化转型板块中强调了统一风控平台的投产建设。

由上述分析可知,科技赋能风控、手机银行业务和科技提升投资策略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数字化转型之路还很漫长。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最近通过实测不同银行柜台业务和调研不同行业从业人员发现,大部分银行柜台业务办理时间仍然较长。虽然每个银行门口都摆放机器人和智能化柜台,但从客户体验而言,机器人更多像一个摆设,智能化柜台可办理的业务也相当有限。人工柜台业务流程相当复杂,等待银行工作人员操作的时间也较长。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相比于以前,当前信息科技在线上业务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且有实际数据支持。若银行能加大科技在柜台办理业务领域的应用,如将更多柜台业务搬至线上办理,或可较大程度地降低人工成本,同时提升效率。事实上,已有银行开始尝试迈出这一步。邮储银行在2023年中报中披露,正在探索数字运营,并创新推出“云柜”集约化运营模式。

百科
上一篇:地板企业加强终端建设 门店销售员素质要提升
下一篇:陶瓷业内忧外患 薄利多销非出路